我最近的澳洲生活
My Life in Australia Recently
我上次写博客已经是一个月以前了,从那以后,我的生活就一直保持着忙碌和充实的状态。
今天,趁着澳洲的ANZAC Day假期,我来记录一下最近的生活吧。
关于工作
工作日,我基本上都按部就班地上班,每天早上6:30起床,洗脸刷牙、上厕所、吃早饭,在Duolingo上学习打卡,随后坐公交车去公司上班。
白天,我在公司其实挺忙的,基本上就在Lunch Break吃午饭的时候,才拿出手机看看消息,或者看看股市的情况。
下午四点多下班后,我回家做饭吃饭,看看Youtube视频或者电影,随后洗澡睡觉。
最近有部很火的美剧是《人生切割术》,每当主角乘坐电梯进入到公司后,他的“分身”人格就会被激活,进入到工作状态,从而与他在外部世界的身份做出了切割。
当我推开公司的门,每天早上给同事挨个问好,喊出“Morning”的时候,我觉得我仿佛也进入到另一个“世界”,只属于工作的世界。但好在我还可以保持着完整的记忆和认知。
在工作上,我能够明显感觉到白人和亚洲人工作状态的不同。
我的一位同事来自东南亚某个国家,他说他觉得我们亚洲人似乎更Hard Working,一直在忙着工作的事情。但是白人同事就很会“忙里偷闲”。
其实我也发现了,比如白人同事会经常聊聊天,或者出去超市买个饮料或者零食,还会假装工作地刷刷手机。但我和亚洲同事就更专注、更专心。
我不知道我的亚洲同事为何如此,只是在我心里,似乎有着来自国内的“思想烙印”,一种不安全感,觉得只有努力工作,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,让老板觉得我是“物有所值”甚至“物超所值”。
不过我也看到社交媒体上有人分享说,也不能埋头苦干,要学会吹嘘自己的工作成果。这么说其实也有一定道理。
关于生活
前面刚说《人生切割术》,区隔了工作和生活,我就不自觉地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写了。
其实我们的潜意识里,确实是把“工作”作为生活之外的事情来看待的,就像我们常说的work-life balance,工作和生活的平衡,也把它们当作两件事。
在西方职场,确实这种平衡更被推崇,而不是一味地上班赚钱。
事实也如此,我在下班后,很少收到来自工作的信息,顶多是同事之间在社交媒体上的闲聊。
说回生活,我和队友在澳洲已经一年多了,我觉得我的生活开始呈现出模式化的平淡。
“Time Management”,不仅体现在工作上,就连生活也是如此。比如,几点到几点上班、周末计划个什么活动,或者提前预约牙科或者眼科的定期检查、预约剪头发的时间。
规划好的生活,一般是没有惊喜或者意外的,也就变得“平淡”。但平淡似乎也没什么不好的,这就是普通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,简单的生活其实已经是一种很大的“幸福”了。
我挺喜欢看电影的,最近我发现澳大利亚的SBS On Demand上,有很丰富的电影资源,世界各地、不同语言、大众小众,很符合电影迷的口味。
最重要的是,这些电影都是免费观看的,还贴心地配上英文字幕。
我最近就看到日本导演黑泽明的《乱》和滨口龙介的《夜以继日》,前者是历史题材(母题是李尔王),后者则是现代都市爱情,我觉得都很不错,也推荐给大家。
关于投资
这个月,因为美国总统Trump的全球关税政策,股市的波动很大。
先是美股连续暴跌,影响到全球市场,随后又是快速回涨,或者是因为新的政策或者动作,导致了新的波动起伏。
过去的一两年,美股的市值一直处于历史的高位水平,早期投资的朋友或许赚到了不少,但后来者就很容易“恐高”,或者是觉得需要等待均值回归后再买入。
我自己定投两个ETF:VAS和VGS,前者是澳洲股市,后者是全球市场,去年到今年其实收益不错,但是四月的波动很快就把收益吃掉了。
我在关税消息引发下跌的时候,买入了一些,也算是在降低持仓成本吧。
不过ETF投资,只能算是我整个资金的一小部分。其他的大头资金我还是放在了高息账户里,尽管现在利率不如以前,后续再扣税的话,甚至利息更少。但这笔钱还是想着以后作为购房首付的。
现在我觉得投资本身这个事情,更像是一个耐力赛,而不是一个赌博。因为赌博是快速见输赢,但投资是个长期的事情,很可能今年亏了,明年赚回来,只要一直在市场里,就能找到合适的机会买入,然后再卖出。
不过我又不是一个特别爱研究的人,所以觉得指数基金基本就满足我的需求了。
今天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,把我最近的生活都简单回顾和记录了一下。
祝大家假期愉快!